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欧阳黔森:人民是文艺作品最好的裁判员,文艺创作必须双脚踩在大地上

众望新闻 | 2022-08-27 08:47

在欧阳黔森眼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生活要智慧,问土地要芬芳。”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贵州作家欧阳黔森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获奖。这或许正是贵州这片热土回馈给作家这份带着芬芳的礼物。

著名作家欧阳黔森

作为地地道道的贵州人,欧阳黔森在成为专业作家前,曾是一名地质勘探队员。一年365天,几乎都与山野为伴,用脚丈量了家乡每一寸土地。而这一干,便是八年。当时地质行业文学氛围浓厚,办有《山野文学》《新生界》等文学期刊,欧阳黔森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就发表在贵州地矿局一九八四年创办的《杜鹃花》文学杂志。

回顾这段经历,欧阳黔森写道:“这成了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在那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深夜做梦,梦中的情景几乎都是在翻山越岭、穿林过河。于是,在我的文学创作中,几乎一半以上与地质生活有关,因为我对这片土地魂牵梦萦、爱得深沉。”

欧阳黔森(右二)到田间地头去调研考察

也许正是这份爱得深沉,让如今已是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的欧阳黔森,面对眼前的办公桌始终保持着一份身为作家的清醒。他说:“坐在家里,目及方寸,就称知天下事的人,所说的所写的,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

文学是有故乡的。故乡里的父老乡亲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生生不息的景象,才是文学的第一创作现场。因此,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欧阳黔森始终坚持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所言所想。从诗歌、散文、小说再到报告文学,他的作品始终牢牢扎根在贵州这片土地上,而这片土地也在他的作品里散发着别样的芬芳。

这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一部反映贵州脱贫攻坚事迹,呈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带来贵州山乡巨变的作品。作品分为《报得三春晖》《花繁叶茂》《看万山红遍》《悠然见南山》和《江山如此多娇》5个独立章节,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度讲述脱贫攻坚的“贵州故事”。

《江山如此多娇》书影

报告文学的核心要素就是真实。如何做到这份真实?欧阳黔森秉承当初做地质队员时的实务作风和敢吃苦的劲头,深入到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遵义市正安县红岩村、铜仁市万山区朱砂镇、安顺市紫云县沙坎村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仔细观察,深入体验。

面对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他总是一句话:“我要下去走走,眼见为实。”在创作花茂村如何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故事时,他曾十几次到花茂村采访,历时两年之久,跟当地的老百姓促膝长谈,走访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欧阳黔森一行到神曲吉他厂了解吉他产业发展情况

在《悠然见南山》一章,讲述了紫云县猫营镇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取得脱贫成效的故事,文中大多以数据说话。数据的使用,虽然直观有说服力,但也很抽象,容易枯燥乏味。欧阳黔森依然要求“眼见为实”,只从鲜活的故事里提炼数据,让数据“活起来”,让文章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

“我一贯的采访原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采访的线路和目的从不提前告诉采访地。我每次下基层都坚持这样,在没到采访地之前,无论谁问我采访对象和目的,我都坚持不说,只说到了再说再商议。”

欧阳黔森(右一)深入百姓家采访

这种看似随意性的做法,其实正是欧阳黔森对创作素材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力图做到对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本色呈现。他在一次畅聊《江山如此多娇》的创过程中说道:“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都是真实的。”

就在2020年两会召开当天,由第二章节《花繁叶茂》改编的同名32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档播出,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一,在年轻人最为关注的B站上,评分也高达9.4。可以说,正是其中真实鲜活的故事感染了观众,创下了好口碑。

由《花繁叶茂》改编的同名32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

现在,第三章《看万山红遍》已于2021年改编为3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列为中宣部重点电视剧目,并获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审查,不久将与观众见面;第四章《悠然见南山》改编成电影《云上南山》,已取得发行许可证,即将在全国院线上演;第五章《江山如此多娇》改编为36集电视剧《江山》,目前正在创作阶段,已列入贵州十四五文艺影视重点项目......

当笔下的作品转换为镜头语言,当全国观众透过电视看到贵州的山乡巨变,感受到贵州人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面貌,欧阳黔森是动容的,他说:“人民是文艺作品最好的裁判员,文艺创作必须双脚踩在大地上。”

走访当地群众,了解脱贫前后的变化

脱贫攻坚胜利了,乡村振兴如火如荼。面对不同的时代风貌,谈及未来创作,欧阳黔森依然是那8个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是那份信念: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精神,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记者 田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