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名人 > 详情

专访梅花奖得主冯冠博:守住初心,演好每一部戏

众望新闻 | 2023-05-27 11:35

5月21日,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凭借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这是继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于1992年获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时隔31年贵州京剧第二次获得梅花奖,也是继侯丹梅、邵志庆之后,贵州获得的第三朵“梅花”。日前,冯冠博接受了多彩贵州网记者的专访。

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记者:冯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恭喜您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能请您先分享分享获奖感受么?

冯冠博:站在领奖台时,我感受到手中的这份荣誉是来之不易的,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属于我们贵州每一位砥砺前行的戏剧人。这个奖对于我们贵州戏剧事业有提振信心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戏剧演员,有了目标和方向,有了向心力,大家能够更有信心为贵州戏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共同努力。

而对于我而言,这份荣誉更意味着一份责任和担当。这次梅花奖在广州举办,全国许多优秀的戏剧演员在一起交流和演出,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为观众和同行带来了高水平的表演。从和他们的交流分享中,我看到了贵州戏剧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突破的可能。接下来,我会把精品戏剧打造和青年演员培养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开展。

《阳明悟道》剧照

记者:《阳明悟道》是咱们贵州京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京剧,也是在原有戏剧《王阳明龙场悟道》基础之上进行修改编排。您也是第二次出演王阳明这一角色了,您能谈谈这次的《阳明悟道》到底新在哪里?

冯冠博:一直以来,贵州省非常重视阳明文化的弘扬与挖掘工作。2022年是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省市领导也对我们京剧院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阳明悟道》这部剧从一开始的策划方向,就是朝着精品进行打造,立足于贵州文化特色的创新表达。

 相较于以往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故事架构、人物设定、念词唱腔、音乐舞美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新编排。比如在故事架构上,我们舍弃了对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的平铺直叙,而聚焦于“悟道”这一中心事件进行故事架构,重点讲述了阳明先生抗争被贬到悟道,再到传习讲学的过程,为观众呈现一位圣人的伟大历史瞬间。

 当时的故事发生在贵州龙场,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舞美设计上,我们多次对当地进行采风,在舞台上融入了许多贵州地域元素,尽可能符合当时阳明先生悟道的场景。并且为了提升舞台的立体感和艺术美感,舞台上的山水背景都是手绘而成。音乐上,不仅融入了芦笙等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元素,还加入了管弦乐,对传统京剧音乐进行了创新,更让观众们耳目一新。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角色,剧中的唱词我们大量采用和借鉴了阳明先生的诗词,并根据人物的境遇、心境变化在身段、身形、表情、装扮等方面进行了层次化表达。唱腔采用的是传统的西皮二黄板腔体,展示角色的历史感,也是对京剧本体的表达。但在表演上突破程式化,通过大段念白和中心唱腔结合的方式,让当下的悟道之喜与过往的求道之难和人生之悲形成跨时空对话,让观众能够触及圣人的内心,带来沉浸式的观戏体验。

冯冠博在《阳明悟道》中饰演王阳明一角

记者:当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困顿之境,成就了“龙场悟道”。您也是从河南千里迢迢来到贵州闯出了自己的京剧发展之路。您打磨王阳明这个角色时,会不会在人生体悟上有很多共鸣之处?

冯冠博:首先,我想说阳明先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是无可比拟的。每一次扮演阳明先生这个角色,对我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比如剧里第四场,阳明先生不顾仆人的反对去埋葬吏目一家,并由吏目一家的惨死联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发出悲叹,这一段往往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起伏和无常,但又感叹于圣人在极度困境中依然对生命保有敬畏和温情。又比如剧里这段唱词:“知行混然满山岗,古朴苗民启愚氓。炼石补天成梦想;布习传道破穷荒。”就很能提现当下我获奖后的感受,就是要继续奋勇前行,用更多好的作品回馈大家的心情。

再来,我与阳明先生当初被贬至贵州的心情完全不同。我是带着对贵州的向往、期待以及抱负来到贵州的。1989年,我考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京剧表演专业。当时这个专业是面向河南贵州招收定向生。我们班的同学一半是河南人,一半是贵州人,大家共同学习和生活了7年,所以贵州对我来说从来不陌生。 后来认识了侯丹梅院长,并在她的邀请下来到贵州合作演出京剧《巾帼红玉》。

也是这次机缘,我看到了贵州也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为戏剧事业共同奋斗的同志,更被咱们贵州人热情淳朴的性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绿水青山所感动和吸引。所以当时贵州京剧院抛出橄榄枝时,我也就义无反顾奔赴而来。

在贵州十余年,冯冠博出演了多部大戏

记者:在贵州的十多年,您参与主演了《布依女人》《打金砖》《鱼玄机》《黔人李端棻》《王阳明龙场悟道》《锦绣女儿》《阳明悟道》等多部大戏。您说过,是在贵州找到了学戏的初心。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您能具体谈谈这份初心是什么吗?

冯冠博:我记得考学那会儿,家里人问我要不要上中国戏曲学院,我问是学什么。家里人说学京剧,我就问学京剧好不好玩。家里人回答,好玩啊,可以在舞台上扮演各种各样的人物,我说那我喜欢,我就去报名考试了。其实说到这份初心,就是最原本的,最纯粹的,对戏曲行业的这份喜爱了。

 为什么又说在贵州找到了学戏的初心呢?当时毕业那会儿,整个戏曲市场很不景气,剧团的收入很低,我一边演戏一边还要为生计发愁。当时不少身边的同学都放弃了京剧转了行。我也想过另寻出路,但心有不甘,还是想好好唱戏。后来到贵州来发展,无论是省市领导的重视,还是我们贵州京剧院的支持,让我能够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钻研戏曲艺术,研究剧目,创排新的作品,让我对戏曲的这份热爱和抱负能够得到充足施展。所以,在这里,我找回了学戏的初心,更感恩贵州给予了我深耕戏曲艺术的土壤。

我在演绎阳明先生时,就愈发感觉先生的思想充满了深刻哲理。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境遇,体验各般酸甜苦辣,人也会产生各种不同想法和欲望。比如你一开始投身这个行业,只是因为纯粹的喜爱,但进入这个行业后,也可能被生计所迫,为名利所诱惑等等,如何守住这份纯粹的喜爱,守住这份初心呢?就像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一样,要在事上磨练,就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演好每一部作品,不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不言败,做人生的前行者。

包括冯冠博(左起第六位)在内的15朵“梅花”登台领奖

记者:现在,无论是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国粹京剧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都面临一个现代表达问题,特别是针对越来越年轻的受众。作为咱们贵州京剧代表人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冯冠博: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戏剧人一直在探索和探讨的问题。不得不承认,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门类被不同受众认知和喜爱,传统戏曲也从过去的主流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圈子文化、小众文化。但传统戏曲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既要守住这份瑰宝,更要思考如何“破圈”,让更多当代观众喜爱。

  你看我们在编排《阳明悟道》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也加入了管弦乐,对传统京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在观众中也得到了良好反响。包括目前看到的戏曲界与流行音乐等的跨界合作,我们其实能看出京剧这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艺术的基础上前进的。我们今天可以在表演上实现多样性的可能,也与京剧本体的发展脉络分不开。   

所以,今天谈京剧的现代表达,我认为首先要守住京剧本体的艺术规律,在守好的基础上,我们来思考如何融合新元素为年轻观众呈现好看好听又有意义的舞台表演,思考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拓展戏曲发展空间和传播渠道,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这不仅需要一代一代戏曲人的坚守,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记者 田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