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下文艺 > 详情

习书要守住本心— —访书法家郁民华

中国文艺网 | 2020-05-06 11:25

信封小品乍得随笔日记郁民华

刚到苏丹的时候,郁民华与同事住在一个小集装箱内。怎么练习书法呢?他总是坚持在凳子上写字,各种废纸、信封等都成为他的书写载体。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常年在乍得工作。当年那些他在非洲报纸上书写的《欧阳修书论》,在今天看来,竟然有了别样的文献意义。

郁民华,笔名有耳,斋号朴清斋,又署榛茗堂、博古轩,多年来供职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现为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他与书法的结缘,有40年 之久。书法在他的生活里就像一条自然流淌的溪流,静静地滋润着他的生活。他不依赖书法谋生,反而让他能够以更单纯真诚的热爱来面对书法,就像面对一位老朋 友,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可以与书法谈心。

郁民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县韩家哨村。他一生难以忘记唐山的老中医兼书法家索又靖讲书法课时说的那句话: “医生是我的职业,书法是我的事业。”在河北矿冶学院学习期间,郁民华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习字。朋友说他应该学文科、搞书法,他却不以为然: “工作和业余爱好如果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郁民华说,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有了烦恼,静下心,拿起笔,写上一会儿,烦恼顿消。尤其是在非洲工作的这 些年,书法成为他重要的精神依托。

郁民华习书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基本功: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再到隶书《乙瑛碑》《石门颂》《张迁碑》《礼器碑》,再到临写王羲之、王 献之、米芾、黄庭坚、王铎的草书……在8 尺宣纸上任意挥洒草书所感受到的纵横驰骋、奔腾跳跃之感,让他的书法栖息在草书世界,繁衍生长。

最初,他徜徉于明清大草之间,叹服王铎的连绵气势,为徐渭的缠绕空灵所倾倒;后来因为投身到海外石油建设项目,开始写小草、小字、小幅作品,从 十七帖入手,临“二王”手札、孙过庭《书谱》。他总结出草书创作的“三新二意”:首先,对草书认识上要更新, “草书更讲究法度严谨”;其次,在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上要练好临帖这一基本功,临创结合,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创新为己所用;再者,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要与 时俱进,既要考虑展厅效应,又要在创作时机上把握好自己的心境。 “所谓‘二意’,是指要意在笔先、意气风发。意在笔先要把握好书性,下笔有因,每一笔都经得起推敲;意气风发,是作者的最高追求方向。”郁民华说。

郁民华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展和中国书协举办的单项展。正如他在《有耳论书诗三首》“郁学书偶得之二”中写到: “以古为师定深根,经年积淀著金身;无形不被有形累,脱胎换骨便成真。”他所创作的《信封小品乍得随笔日记》、草书条幅《唐岑参诗一首》《清王士祯诗》 《摘录刘熙载书概》《唐常建诗》、行草书斗方《苏东坡词节选》、行草书扇面《抄录古人书论》、行草书条幅《范成大诗》等草书作品中,自然轻松、节奏明快的 行笔之势,让观者能感受到他的一种大自在大快乐。

在书法界同仁看来,郁民华的草书“变通有节,既书性情,更显境界” “结字的疏朗和散淡,线条的朴素与弹性,章法的疏密、大小、枯湿、虚实的对比都跃然纸上” “其书温雅静逸,不做姿态,委婉道来,足可以见其心性,品其书如沐春风,心清气爽” “刚柔相济,方圆并用,气脉和畅,提按使转,动静开合,皆应自然之律,有天人合一之相,其颇得书道三昧,俨然有‘二王’之风”。对于郁民华来说,他所秉持 的是“敬畏经典、敬畏传统”,国外的工作经历带给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沉潜,沉淀自己,不急不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

“传承书法,首先就是要更多的人了解书法。”郁民华认为,书法艺术所承载的不仅是丰富的技艺,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更多书法家、书法工 作者、书法爱好者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来传承普及它。另外,他坚信,只要能坚守自己的本心,就能抵御各种诱惑和干扰,在书法世界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